close

                相應和尚後,各時代皆有類似修行出現於文獻之中。鎌倉時代末期,當時尚未使用「回峰」一詞,而是使用「巡禮修行」之詞。一直到室町時代出現的文獻《諸國一見聖物語》,始見類似於今日之「千日回峰行」:

 

        我等行體,於北嶺行者南山無動寺建立大師御始行,每日往復七里半行道,巡禮七百日已滿行,七百日已滿之夜於無動寺生身明王前,首尾九日斷食。(筆者自譯)

 

        這與後來的「千日」稍有差異,但已接近,而江戶初期所見的文獻《北嶺行門記》中可見:

 

        前後始終都計一千日,為最上大滿行,修此大滿行者,昔置而不論,蓋從元龜年中,我山退轉至天正年再創建以來,才一兩輩也。

 

        可知,從織田信長火燒比叡山之後,此修行的型態始有改變,由本來的七百天加到一千天。

 

現在的「千日回峰行」的「回峰」一詞其實是取自不空三藏翻譯的《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之中:於一切時處,念誦皆成就,若於閑靜名山,隨意樂迴峰最殊勝。

 

而回峰行當中於各地禮拜寺院、神社、靈石、靈水等聖蹟,則是出自於《蘇悉地羯羅經》成就具支品第三十八中的:猶不成者,當作此法,決定成就,所謂乞食、念誦、發大恭敬、巡八聖蹟、禮拜行道。

 

當然除一此經典之外,天台法華思想中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及前所提的相應和尚學習的常不輕菩薩對一切眾生的禮拜,也都讓這項修行深富內涵。

 

回峰行者通常身著白裝束,其意義為息災之淨衣,腰間配帶有智劍(短刀),右手拿有檜扇,左手執持念珠,穿著的蓮花草鞋代表八葉蓮台

 

那麼今日的「千日回峰行」修行者從事著甚麼樣具體的內容,我們可以由下圖來看。

 

<

 

首先前三年,每年行走一百天,每日從比叡山上到山下再回到山上,共走30公里,禮拜的地方達三百多處,大約零晨兩點就要開始出發。

 

第四年、第五年,每年行走兩百日,走完共五年七百天之後,進行所謂的「堂入」,就是於不動堂內進行九天斷食、斷水、不睡及不臥,進行著常行三昧的修行,誦念十萬遍的不動真言,這也是「千日回峰行」之中最大的難關。

 

二戰後完成這項修行者目前有13人,而連續完成兩次者則只有之前分享《一日一生》的作者酒井雄哉大阿闍黎。根據這些修行者的形容,九天的「堂入」時,大概在第三天之後身上開始會出現如屍臭般的味道,並且瞳孔放大,而下半肢水腫,這時意識會出現混亂。

 

 

而進行這項極端修行時,堂外通常會有護關者,會非常注意裡面修行的人是否有偷懶,但我想最重要的還是看顧不讓修行者出意外吧。

 

 

如果閱讀了這些修行者的體驗與感觸,除了震撼之外,也能得知透過這項修行,會讓人對身體的執著少掉非常多。

 

舉例來說,在每日行走數十公里的回峰行時,不管天候、環境多麼惡劣,都必須持續下去,行者身上配戴著短刀,以防不小心摔落山谷,若不甚被猛獸攻擊,在半死不活之下,還可以自盡等,雖然看起來非常慘烈,但卻是減少痛苦的一種方法。

 

再者,每日在山坡上上下下,身體特別是雙腳須承受巨大的壓力,常常行者們一開始不是雙腳腳趾瘀血痛苦難耐,就是因天候讓身體不聽使喚,但人的身體卻在反覆的訓練下,慢慢能適應,到最後心被身體的影響變小,進而進入內心的修煉。

 

雖如此,但每日經過是一樣的地方,雖有三百多處須巡禮禮拜,到最後會變成一種機械式的參拜,而且也會開始思考這項修行的意義為何,再到後來,心開始平靜,覺得每一刻都彌足珍貴,因此可以將心安住在每個當下,也會深起無限的感恩之心。

 

到第七年,回峰行者必須每日行走達八十多公里的行程,途中擴大至京都的洛中與洛北區域,稱"京都大回行"

 

                再完成「堂入」的修行之後,這時修行者被稱為「當行滿阿闍黎」。而通常完成這項修行之人,之後雖還須經過兩年,第六年稱為赤山百日苦行的每日六十公里之行走,及第七年百日的大回行每日行走近八十四公里,但都能順利完成。

 

七年的時間共走一千日,總行走達三萬八千公里,相當繞地球一圈之距離,這項修行近年來也被許多媒體所報導。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從事這樣的修行活動,但至今這項修行仍持續進行並影響許多人。日本天台開祖最澄從中國攜回《摩訶止觀》之中的「照千里守一隅」,至今彷彿可透過這些修行者的身影,閱讀到那千二百年前所發下的大誓願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talk123 的頭像
    notalk123

    禪。在。我。心

    notalk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