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開始在籌備兒童營相關的規劃事項,恰巧也閱讀了兩份資料,一個是英國教育家肯尼‧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於TED大會上演講 : 學校是否扼殺了創意,另一個則是由日本真言宗智山派格別本山的高幡山金鋼寺(高幡不動尊)第三十三世的川澄祐勝貫主寫的「被罵的幸福」這本書。

 

兩個不同的文化所談論的事情也似乎有所不同,但是卻非常具有教育性與啟發性,所以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是近來一直被強調的創意式的學習,另一個是具有傳統的東方的責備與被責備的學問,毫無疑問的後者在目前的時空之下似乎式微了,這也是為甚麼川澄貫主特別有感的寫了這本書。另一方面雖然西方的創意式的學習概念是為現在人所強調的,但在肯尼爵士的演講中又可看出即使理想是這樣的,但是實際在執行上,連西方國家都無法完全掌握著其原則。

 

有趣的一個比喻 – 如果一個東方的小朋友在廚房因為好奇而看著水在茶壺內滾燙而不即時關掉火的話,等一下就會被父母進來罵的半死,相反的如果是西方的小朋友,因為父母的開放式教育而讓他有機會跟瓦特一樣發現蒸發的能量。東方的文化與教育似乎長期以來就受到規範與壓制,所以我們的實驗精神不比西方,另一方面,西方的開放式教育雖然看起來相當的先進,但若無東方這樣傳統的道德規範教育,就有可能會像目前全球人類碰到的科技先進但心靈與精神層面的空虛與貧困。

 

開放式的、創意式的教學是我們這世界所需要的,但另一方面道德式的教育更是我們世界需要的,我認為這兩種方式可以兼顧,並且互相激盪帶領這世界往前。其中這兩位的說明可以看出來即使是東西方文化環境的不同,但小孩的本能與天份還是一樣的 :

 

第一.      具有實驗性的行為 – 因為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所以會不斷的嘗試與試驗,不管是人、事或物,而小朋友也因為如此有著相當高的可塑性。在西方父母鼓勵小孩多嘗試,去追求他們的理想,我認為這是我們東方應該學習的,不要怕讓小孩犯錯,也不要用自我的觀念與想法去規範小孩,但在另一方面,需要教導小孩甚麼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而不是完全不與理會或者過度的保護。這也是川澄貫主特別提到的每個人都需要有被責備的承擔力。其中他提到幾個發生在日本社會的例子,許多也不時發生在這世界的各個社會之中,那就是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因為家庭小時後過度的保護,初入社會工作或與人相處常因小事而犯下大錯,問這些青年人為甚麼做這些事的時後,他們大多的回答都是因為受不了小小的壓力(例如被人責備或者在路上因為某個人看他一眼覺得被鄙視)這類啼笑皆非的原因,而讓整個社會不安。

第二.      即時的心性表達 – 大部份的小孩會即時的表達出他(她)所對人事或物的感情,即使每個社會、文化或人種,不同個性的小孩也會直接的反應或表達他們對這世界的疑問與熱情,但是因為他們不懂甚麼樣的反應才是大人們知道的,所以不同個性的小孩會有不同的行為。另外許多人也認為小孩天生就帶有其人格特質及天份,這特質及天份以小孩面對事情的直接表現方式可以略知一二之外,也可以藉此培養小朋友朝向他的天份發展,就像有些父母或在小孩的面前擺一堆東西,讓他去選他想要玩的東西,這雖然有參考的價值,但我覺得每個人都具有獨特性也有可朔性,如果將其參考的成份來引導小孩在面對他想要或需要物質或精神上的事情上,教導其養成正確的心態,而不是照著父母的偏執或者因小孩的私欲的話,那麼將會讓小孩從小養成正確的觀念。因此,父母親或我們的學校及社會也要能讓小孩有其自主權,而其成長的過程中除了他不斷的學習與容和於社會之外,也能替世界注入新的活力,就像肯尼爵士舉的例子,你可以知道未來20年後世界的樣子嘛? 如果不行為甚麼又要限制小孩的發展呢?

第三.      行為規範的無知 – 這邊要說的是,每一個來到這世界的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受到這世上有的觀念與環境的衝擊,不管是你我現在的認知或者行為的規範,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新的,這也是為甚麼小孩總是直接表達他們的想法或行為,但是對於他們來說沒有善沒有惡,直到父母親或學校乃至社會的教育才慢慢的規範他們,沒有善惡觀念不一定是不好的,但是若是做出的事危害這世界的行為,就是一定不可以容許。就以佛教來說,釋迦牟尼佛悟道傳法之初,僧團並未有戒律,這沒有戒律並不表示僧人可以胡作非為,而是沒有犯戒破戒的事情發生,就像一個行為端正的人、戒行清淨的人,你不用規範他甚麼,他的行為舉止就是端正的。也就像一個守法的人對他來說法律只是保護他的東西而已。因此家庭或學校乃至於社會的教育,不管在東西方應該都是需要教育來到這世上的新生命道德規範的,也許許多行為與想法在這年代是對的而未來也許不適用,但是目前當下就是要規範與道德,並且不斷的讓世界各地來討論與更新,而不是沒有規範,縱容錯的事情一直發生下去,這部份除了需要家庭與學校的教育之外,我認為一個國家社會的法治或者價值觀念確是影響相當重要的,因此期望這世上每個先進的國家與社會都能發輝正向的影響力來自利而利它。

 

以上是我個人小小的心得,當然有許多教育學家或兒童心理學家在兒童教育的領域貢獻著,更有許多家長乃至校園的老師為著我們美好的未來教導的兒童,希望除了他們之外,我們的世界乃至社會的全體大眾都能對兒童投以更大的教育與資源,也願每個來到這世界的生命都能找到他們生命要走出的一條大路。

 

參考資料 :

肯尼‧羅賓森爵士於TED大會上的演講 -

http://www.ted.com/talks/lang/chi_hant/ken_robinson_says_schools_kill_creativity.html

「被罵的幸福」川澄祐勝著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357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talk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