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 四眾佛子共勉語 聖嚴法師

 

慈悲,還記得有一次回家,我媽這樣問我,甚麼是慈悲…

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是慈,不忍眾生苦是悲,我媽把她在電視上看到法師對這兩個字各別的解釋說給我聽。的確,我們的本性中就有這個非常珍貴的特性,但是有多少人認真的使用它或者培養它呢?

 

還記得今年四月在法鼓山禪堂打話頭禪十時,果如法師開示時特別提到話頭的方法,當中法師也提到許多禪修應有的正確知見與觀念,就如師父說的觀念與方法如同鳥之雙翼缺一不可。而我非常記得在話頭的禪修過程中,除了要有大信心、大憤心與大疑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師父在書中與當時果如法師提到的”大悲心” 。

 

悲心,也許身為東方的我們從很多佛家的經典或祖師語錄中常聽到,但是這份心念卻也是人類最原本也最寶貴的資產,在佛教來說,釋尊就是看到了身而為人的自己也將歷經生老病死的苦而出家修道,證道後也因不忍眾生在無始之中輾轉輪迴受苦,而傳授他所悟得的教法。同樣的,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到回教,也都有慈悲的觀念在教義之中。在Wikipedia之中也提到了對慈悲的解釋 :

 

The English noun compassion, meaning to suffer together with, comes from the Latin.

英文中的名詞 - 慈悲(Compassion)意為與他人共同受苦,由拉丁文(Latin)而來

 

Compassion is a human emotion prompted by the pain of others. More vigorous than empathy, the feeling commonly gives rise to an active desire to alleviate another's suffering. It is often, though not inevitably, the key component in what manifests in the social context as altruism.

慈悲是人類借由他人苦痛而感受到的情感。比起熱情更有力量,這種情感通常來自主動想要替他人減輕苦痛。它往往是,在利他的社會主義環境之下表現出的主要的組成因素。

 

而特別的因緣之下,翻譯TED大會的演說中,發現了去年2008年 TED Prize頒給了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女士,她是個研究各宗教的學者,而她認為所有宗教表面上雖不同,但同樣強調和主張 : 慈悲(Compassion)。而今年她因著2008 TED Prize與費茲協會(Fetzer Institute)合作推出 仁愛憲章(Charter of Compassion) ,也希望在她與眾人的努力之下,宗教間的衝突與人類的和平能有所進步,就如同師父在2005年的聯合國宗教大會上與各宗教領袖呼籲的一樣,各宗教應該拋棄教義或教理中不合理的地方,而互相尊重與包容。

 

的確,雖然我們人類本性之中都有”慈悲”的本質,而歷史上我們所景仰的領袖們,也都是有著悲天憫人的人格特質,但是我們卻無法有效的承傳這樣珍貴的內心寶藏,這也是為甚麼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透過修行來向內觀照與淨化自己,也許我們都有過看到他人或親友生病或逝去的苦痛,而當中也常是人類發現自己會發出善念,同理他人乃至想要幫助他人離苦的意念。但是人總是世過境遷,或者說我們每個人都很容易心念隨著外緣而跑,攀緣的心總是領著我們,而不是我們控制著自己的心。

 

也希望人們在現在這樣疾速發展的時空下,能夠練習乃至發展這內心的寶藏,讓人類乃至身存在這世界上的任何動植物都能在這份心念之下,平安與詳和的共同成長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talk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