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與法青的同學一同去劇院欣賞了《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對於當時來說,被翻拍成電影的這部日本片,似乎讓子己與許多一同觀賞的同學們有有許多的學習與感動。
看完這部片多年之後,一日在圖書館,發現該劇的中文版翻譯原著 -「納棺夫日記」(青木新門著/蕭雲菁,韓蕙如,廖怡雅譯,新雨出版社出版,2009),才知道這是作者 - 青木新門先生在日本北陸從事納棺夫職業時,將其心境與觀察用文字紀錄下來的真實故事。當然即始在剛開始只觀看過電影的自己,或者大部份的人來說,光是看到這個職業對待亡者的溫柔,就已經相當的感動了,更不用說再深入去瞭解這個真實的故事背後的意義為何,但若大家時間許可,請閱讀這本讀物。
多年後,東日本發生大地震,種種天災人禍之中,關於遺體的相關問題,再度被真實的創作、報導出來,事實上,在日本社會之中,數年來一直有一鼓聲音與輿論出現。
在探討現今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是否需要花很多時間或用複雜的宗教儀式,來處理親友往生的問題,相關的書籍可以參考 -「葬禮無用(葬式、いらない)」(島田裕司,幻冬舍出版,2010)、「0葬 ―あっさり死ぬ 」(島田裕司,集英社出版,2014)…
但是人對於失去至親時的心情與感受,有時似乎不能那麼理性的被探討與理解,先不管近代西方或者我們東方文化下,對於喪慟等相關的學說,或者理論被發展的有多麼多樣或複雜,當我自己看到這次要分享的影片 -《遺體 通往明天的十天》後,覺得我們要學習討論和努力的還有很多。
這部片,是改編真實發生於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後,由作家石井光太先生深入災區,觀察與採訪後所發表的內容(其原著可參閱: 「遺體:日本311海嘯倖存者化悲慟為力量,安置熟人遺體、重建家園紀實」(石井光太/卓惠娟譯,野人出版,2012)。
影片是描寫岩手縣釜石市在災後處理大量往生者遺體的故事,相關的劇情簡介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就不再這裡多作介紹了。對於我自己來說,這部片有很多值得學習與省思的地方。也許因為自己在法鼓山僧大學習,所以這部片之中,印象很深的除了許多遺體被送到安置處之外,就是其中活者的人對於這些遺體的對待與反應了。
另外,自己特別注意到的就是片中出現的佛教住持了,在本片的原著中,找到了原來這是在描寫當時該地的仙壽寺的住持 - 芝崎惠應的心境,因為他在面對大量往生的菩薩時,誦經祝福之中,也按奈不住心中的不忍,而停下了誦經內容。
對於這樣,在現今安泰的台灣社會之中,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面對無法預期的無常災難之發生,也是自己進入僧大之後一直再思考的,我們是不需要杞人憂天,而自己也有幸在法鼓山修學禪法與佛法,更有聖嚴師父留下的安心方法。但是自己是否只是單純的過每一天,而沒有認真的修行與奉獻,再觀賞完這部片之後,都一再的生起反思之心。
因此,想與這部片推薦給大家,相信大家再觀賞這部片之後,會有很多的學習與反思。
延申閱讀 :
★维基百科 - 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 ★
★《福島周年》屬於他們的福島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