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內部也生起了反省的力量,少數警覺佛教沒有隨著時代前進的僧人們,除了在能著力的部分努力之外,在這幾年內,也開始積極地向社會提出他們改變的成果,期望日本傳統佛教內能有一番大規模的內省與改變。

 

DSCF2881  

 

 

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曾於2008年7月刊登〈在日本,佛教也許會壞滅〉(In Japan, Buddhism May Be Dying Out)一文,文中提到日本佛教, 長期以來為人詬病的弘化方式,也就是被稱為「葬禮佛教」(funeral Buddhism)之影響,已經將日本佛教帶入了極大的危機之中了。

   

危機亦或轉機

        什麼是葬禮佛教呢?在日本,由於自江戶時代(BC.1603~1868)以來,主政者為了管理人民而制定出了寺請制度(檀家制度),就是一般日本家庭與民眾需要在自己所居住的區域內,在其佛教寺院進行登記,家中有人往生時,則於該寺院舉辦葬禮。

  

這樣的模式就在日本生根下來,即使到了明治時代,日本新政府為了對抗前朝而搬出了「神佛分離」的政策(一般被廣泛的認為是「廢佛毀釋」之事件)。但一般民眾對於家中有人過世,仍以佛教的方式舉辦。(註1)

  

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日本佛教宗派根據這樣的模式,持續並維持著教團發展與弘化方式。不過在今日社會快速變遷,以及東、西方文化快速交流之下,以保守著名的日本民族之中,人民也開始了對於家中有人過世,必須要花大錢辦理佛教的葬禮儀式,產生了種種的疑問。 (註2)

  

這樣的問題及影響,在這個世紀初,議論達到高峰,長期依賴檀家制度而維持的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幾近停止思考的狀態之下,對於種種日本的社會問題,能提供的宗教功能已微乎其微(註3),從各方面來看,都不能不說日本佛教已經面臨了嚴重的發展問題。

  

寺院,改變吧!佛教,加油!

        針對時代改變而布教方式不變的日本佛教各宗派之中,為此苦惱不已的僧人乃至各界的人士大有人在。

  

長期觀察日本傳統佛教文化(宗教 的人類學者上田紀行氏,在2004年發表了《加油吧!佛教》(がんばれ仏教!)一書。其中批判了日本佛教界長期以來的檀家制度,並期待佛教界能有所改變,能恢復日本佛教過去曾經有的優良傳統 ――發揮對人民及社會安定的力量。

  

另外對於日本現有的葬禮形態,東京大學先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員島田裕已氏,發出強烈的批判。他在2010年發表了長期在公眾中所提出的論點,而寫了《葬禮無用》(葬式、いらない)一書,也在日本社會投下一枚震撼彈。

  

另一方面,佛教內部也生起了反省的力量,少數警覺佛教沒有隨著時代前進的僧人們,除了在能著力的部分努力之外,在這幾年內,也開始積極地向社會提出他們改變的成果,期望日本傳統佛教內能有一番大規模的內省與改變。

  

與上田紀行氏互動近二十年,也是目前日本臨濟宗神宮寺的副住持高橋卓志,在三十年前就對於佛教弊病提出感慨:「內部沒有改變,而社會人民對於佛教的需求只有舉辦葬禮。」對於佛教修行方法及義理的闡述,無法在現實的社會上發揮作用,感觸很深。他帶領自己的寺院開始改變,並把近三十年努力的心路歷程與建言寫成了《改變吧!寺院》(寺よ、変われ)一書。

  

與高橋卓志有同樣感慨與警覺的僧人尚有許多,然而有日本佛教大本營之稱的關西地區(京都、大阪、奈良等地),卻少有警覺,探其原因,和其經濟運作模式有關。這個地區的佛教寺院多是佛教在傳入日本後生根的區域,日本傳統佛教百分之八十的總本山均在此區域之內,其經濟收入可來自全國;而不是總本山的寺院,也可靠其悠久的歷史,透過觀光活動,讓經濟收入不虞匱乏。

  

除此區域之外,位於日本全國其他區域的寺院,其經營方式不得不直接受到社會變遷而產生劇烈的影響。各宗派散在全國各地分寺所反應的問題,也開始在少數宗派間產生共鳴。

  

反應最迅速的,莫過於幾乎平民化的淨土宗相關教團了,淨土真宗上一代的教主甚至親自向全教團發出了警訊,期待教團能由內部改變來延續真宗的傳承。

 

     我曾在2011年在大阪居住過近一年的時間,期間親自拜訪了位於大阪南區最繁華區域,如難波附近的淨土宗大蓮寺、應典院,看到其住持改變傳統的經營寺院與布教方式,而成為日本吸引最多年輕人的寺院,也成功吸引了許多公共媒體主動報導。

  

  該寺的住持秋田光彥氏,在上個世紀末,於阪神大地震(1995年)之後,深深地反省寺院的走向。在他所著的《不辦葬禮的寺院――大阪.應典院的挑戰》(葬式をしない寺――大阪.應典院の挑戰)中,提到了他這一路帶領寺院改變的軌跡,也包括了他對日本佛教、甚至整體佛教未來的展望。

  

這些寺院的住持無不對日本佛教傳統的布教與長期以來的經營方式,提出深刻的建言,並以親身的例子來鼓勵其他寺院住持,亦期待各宗派的教團,能帶領日本佛教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數位時代的挑戰與改變

         日本除了上述傳統佛教所遇到大環境的問題之外,年輕一輩的日本佛教布教師也看清了自身所處的環境,努力尋求突破與改變。最直接的,莫過於利用年輕一代所熟悉的網路等數位技術,做出新的貢獻。

  

成為傳統佛教僧侶已經有十年資格的松本圭介,並非出身於日本傳統佛教寺院體系,但在東京大學畢業後,因認同佛教的哲學與生活方式,選擇以日本佛教的僧侶為其職志。

  

他於2003年成為日本淨土真宗的僧侶,於2004年在網路上成立超宗派的佛教雲端寺院――彼岸寺。也在當時所依止且服務的寺院,奉獻所長與相關的技能,推動新的弘法方式。該寺位於東京市內,他思考在日本首都的寺院,傳統弘化方式將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而為此寺院架設網站,創造無線網路的空間,並且多次舉辦吸引年輕人參與之活動,來活化該寺院,透過網路與實體活動,將佛教傳播出去。

  

這樣推廣佛法之方式發展了近十年,除了多次受到公眾的注意,並被採訪報導之外,像彼岸寺這樣的網站,也是目前日本年輕人想要了解佛教,最熱門的管道之一。最近,松本圭介將他這十多年來做的工作,與在彼岸寺共同合作的夥伴們,撰寫成書,並對於日本國內想要改變傳統布教方式的寺院,提供了一系列的分享課程。可見網路的無遠弗界,似乎可給這世代想認識佛法的人們,提供更多資訊。

  

對於現代社會種種壓力的紓解之道,日本民間興起到寺院或神社,去參拜甚至住宿,或是參訪寺院或博物館,保存數百、乃至千年的佛像、神像等,來療癒心靈。拜社群網路之賜,不少年輕人成立社群或網站,介紹和分享相關的經驗,例如内克彦,從2000年開始在網路上成立宿坊研究院,開始記錄並推廣到日本各地的寺院體驗打坐、鈔經乃至品嘗精進料理(素食)等經驗。到今年(2014年)已經有許多媒體報導,除了幫助日本傳統佛教的活化之外,彷彿也對這些被保存了數千年的文化資產,提出這個世代的詮釋。 

  

上述種種,以彼岸寺這個平臺為例,可以看出新生代的日本佛教僧侶(出生於1980年代以後者),已著手利用新興的資訊傳播工具,改變傳統的弘化方式,並挑戰著教界強烈的宗派思想:在雲端網路上共享教理,帶動佛教徒們共同思考,如何用佛法來服務未來的社會。

 

1:根據在日本的網路調查公司-NetMileリサーチ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後6月份所作調查的資料,在遭遇親友過世時,葬禮的儀式選擇上來說,傳統日式佛教的儀式的有72.8%,其他的宗教5.4%,基督教的有2.4%

2:根據財團法人日本消費者協會於2007年之調查,日本人花費在葬禮上的費用為全世界第一高,平均一個亡者需花費日幣231萬。

3:近三十年來日本社會問題,如經濟泡沫化、宗教事件(奧姆真理教恐怖攻擊事件)、自殺率居高不下、社會結構改變 -少子高齡化、老年社會的來到⋯等等。

 

以上文章已收錄至法鼓文苑第六期

 

arrow
arrow

    notalk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