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得最早看到這麼特殊的修行方式,是從日本天台宗酒井雄哉大阿闍黎《一日一生》這本書得知,當時即對所謂的「千日回峰行」有部分概念。數年後再度拜讀,另一位完成同樣名為「千日回峰行」的修驗道修行者塩田亮潤阿闍黎的《千日回峰行 – 我的極限修行》該書後,對於其傳承與流變更加產生興趣,故萌生了撰寫這篇文章之念頭。

 

千日回峰行的起源可以推至日本平安時代前期的高僧相應和尚身上

 

                  實際上,時至今日在日本從事這樣極端的修行有兩個地方,一就是位於比叡山,另一個則是位於奈良吉野的大峰山,而分別被稱為北嶺及南嶺的回峰修驗。

 

        而這項修行的源頭則是可以推回到日本平安時代前期的天台宗僧人相應和尚(831 - 918),當然也有一說是從飛鳥時代的修驗道之祖役小角就開始了類似的修行,但將其體系化之人還是從相應和尚才開始。

       

        因此如何發展出這般鐵人式的修行方式,必須先從他的出家經歷來看起。日本天台比叡山是由最澄上人於十九歲時,登上該山創立一小草庵所開始,在延曆十三年最澄二十七歲時,受到當時日本恒武天皇的崇敬。

 

最澄最早在比叡山上所建立的一乘止觀院,後漸漸發展為比叡山最大的寺院建築,此為延曆寺根本中堂,此一宣告也開啟了日本佛教母山比叡山的一千兩百多年的傳承

 

而後最澄入唐求法,學成歸國之後漸漸壯大了比叡山。最澄圓寂後門下高徒之一的圓仁也如其師入唐,求取當時最澄在世時無法得到的密法金胎兩部傳承而歸國,繼續將比叡山發展得更加完善,並也讓日本天台宗發展出與中國天台不同的顯密兩種修行傳承。

 

日本天台宗法脈傳承圖,從這份圖中可以看出相應和尚之後並沒有特別傳承之人,但時至今日比叡山上仍持續名為"千日回峰行"之修行方式,實為令人讚嘆

 

而就在圓仁起程前往中國前,相應和尚在十五歲的年紀進入比叡山學習,師於同為最澄高徒之一的安惠和尚之弟子鎮操。由於相應和尚年齡尚輕,鎮操勉勵他要精進修行,而相應就在每日修行後找空檔至根本中堂,默默地獻花給堂中的藥師本尊。

 

而他就這樣默默的行動持續了七年之久,並且沒有一日缺席,而當時居住於附近的圓仁大師也就默默地觀察這位法師,因此也在心中留下深刻之印象。

 

圓仁至唐學成歸來之後,在齊衡元年(854)就任第三代的天台宗座主法位,當時相應二十三歲,因當時比叡山自最澄圓寂後才短短三十年,整個教團還有相當多的問題與發展急需人才下,而圓仁在學成歸國前即對相應默默的修行有著相當的讚賞,故當圓仁登上座主法位時直接希望相應跟隨他修行,並親自傳授他不動明王法與別尊儀軌護摩法。

 

最澄在創建比叡山時,即對其門下弟子留下了根本的原則「山家學生式」,其中一段寫到:

 

凡大乘類者,即得度年,受佛子戒為菩薩僧,其戒牒請官印,受大戒已,令往叡山,一十二年,不出山門,休學兩業。

 

日本天台宗至今仍依開創者最澄上人所指示的精神原則持續著法脈的傳承,此為「山家學生式」之部分內容

 

因此,相應在禮圓仁為師後,旋即入山修行「籠山十二年」。據說一開始的前三年相應和尚每日行六時禮拜,祈請「鎮護天下國土」,閒暇時讀誦大般若經,以祈求自他的罪障消滅。但到第三年,因當時貴族藤原良相之女多美子(西三條女御)生重病,其師圓仁命其下山祈禱祝福,之後相應又因修行感應而治癒了天皇的牙痛與調伏天狗作亂等,也讓相應和尚在日後日本僧傳之中被歸類為感應篇內的大師。

 

而根據《天台南山無動寺建立和尚傳》的文獻提到,相應和尚最初在十七歲時落髮受戒後,便開始學習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而發大菩提心,預修不輕之行,不過一直到籠山期間前,不太清楚和尚有做過甚麼與常不輕菩薩相關的修行。

 

倒是在《大日本國法華經驗記》,日本貞觀元年(839),相應和尚再度回到叡山結庵並發下大願,開始進行為期三年斷穀只食蕨類,並行走於安曇川的瀑布下的苦行,這三年內,相應和尚得到更加深刻的宗教體驗,首先在第二年時感得普賢菩薩夢告,授與普賢的智慧,最後更感得不動明王的現身。

 

而當時相應和尚感得不動明王的地點後來建立起了「無動寺」,也就是後來千日回峰行的根本道場。

 

此為比叡山上飯谷室不動堂,為修行千日回峰行的根本道場所在

 

一般認為室町時代的《諸國一見聖物語》中提到,相應和尚曾於夢中感得比叡山根本中堂內的藥師本尊告知他,提到:

 

本山為三部諸尊之峰,依此峰每日苦行巡禮參拜諸山王。是不輕菩薩之行,不需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之事即為真法,滿行即為不動明王而除一切災難。(筆者自譯)

 

是直至貞觀七年(865),相應和尚再度受到夢啟後開始每日於山中行走禮拜諸塔廟,為落實不輕菩薩之行的原型。而後世的回峰修行,源起也是由此而來。

 

        總之,根據學者的研究,相應和尚這種獨特的修行方式其實是以《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之修行精神為主,加上了獻花於根本中堂、葛川參籠、不動明王的信仰及加持祈禱等眾多元素而成。

 

        今日的我們很難想像如此極端之修行,是否真的是和尚當時所實踐的,但從文獻中所記錄的和尚一生的修行,至今仍強烈於我的腦中留下印象,回顧相應和尚一生的修行經歷,我們可以得知並學習的是:

 

第一、對佛法的信心,如同相應和尚在落髮受戒後連續七年默默地以花供養佛菩薩般,沒有一日缺席,最後得到圓仁的讚賞與肯定,可見相應和尚的行誼是非常值得後人所尊敬。

 

        第二、聖嚴師父曾開示過:釋迦摩尼佛不主張苦行,苦行沒有用,但是苦行是最可靠的,一種養道、護道的方法。相應和尚曾進行極端苦行,三年內只食蕨類不進任何穀類,加上後來的回峰修驗等常行三昧之修行法等,除了讓和尚得到非常深刻的宗教體驗之外,也讓透過文獻得知的我們後代的學人們,在內心非常的深刻與感動。

 

        第三、和尚所發的大願心,除了文獻中一再提到和尚學習常不輕菩薩的精神之外,在嚴格的籠山修行期間,為受苦的眾生而出關來進行祈福等事蹟,且一生之中有種種現在看起來不可思議的降妖除魔之事蹟,其實背後的深意是為守護眾生,也都是非常令人欽佩。

 

接下來,下篇文章將持續介紹從相應和尚後,擁有一千兩百年歷史的比叡山,怎麼發展與延續至今日的「千日回峰行」。

arrow
arrow

    notalk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