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很早以前就想針對法鼓山上的「來迎觀音」做一個報導。與其說是報導,不如說是感觸還來的貼切。記得還在僧大念書的時候,因為比較少下山,所以每當有特殊因緣出山的時候,回到山上前路過大停車場,就會看到矗立在園區建築前的這尊觀音。

 

        後來有幾次在傍晚與同學一同在藥石之後環山,由山上往山下走的時候,從背後看著這尊菩薩像 - 描寫由空中而降至三界口處,來接引眾生的菩薩身形及其衣帶飄逸的形象,內心都感到相當法喜。

 

        或許曾經來訪法鼓山的菩薩也瞭解,這尊觀音的來歷可不簡單,從佛經上我們無法找到有尊觀音名為「來迎」的,之所以有這尊觀音,依據《法鼓山故事》中提到:

 

此一造型也是由我發想,底稿由果梵法師作畫,在經過果懋法師、施建昌菩薩與游春樹居士等一次次的修改後始成定稿。”

 

 

     而今天我們若上到來迎觀音的平台則可看到這樣的介紹版寫著:「其造型原創者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他曾多次於禪定中見到此尊像,從天空飄然來迎。」

 

雖然今日我們無法從現有的文獻資料找到關於聖嚴師父禪定時,看到這尊觀音的具體描述,不過根據祖師大德的說法,之所以有同一個名號的佛菩薩,卻在不同的修行人身上,被描述成不同的形象,是因為該修行者所感應到的佛菩薩的形象是那樣子。

 

        而「來迎觀音」過去不曾出現在經典上,卻在聖嚴師父禪定中被感應到,可以說是聖嚴師父內心願力的展現吧,在同樣的《法鼓山故事》中也這樣提到:

 

“大眾昂首仰望觀音,觀音則彷彿正從藍天白雲空中降臨,一腳往前,另一腳微微抬起,如同正在接迎來到法鼓山的每一位菩薩。這種具有動態感的造型,過去並不多見,唯一讓我有印象的是在泰國所見世尊遊化人間的造像。”

 

由來迎觀音像之視野高度往法鼓山園區所觀見之景

 

        或許如同師父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一般,四處接眾、注重人間樸實的教化的具體展現吧!

 

保養中的來迎觀音

 

        而除了學僧時代的感受之外,畢業領職的我也在今年有特殊因緣,因來迎觀音佛像的保養,近距離地接觸此觀音。

 

來迎觀音寶冠上的阿彌陀佛像

 

        過去的時代,因為材料科學尚未有今日之發展,所以材料選用上相對也比較單純或者無法兼顧一些狀況而長期保存,這尊菩薩像則是考慮到位於戶外除了平時的風吹日曬之外,也因台灣北海岸地區由海風所帶來的鹽份與來自陽明山脈的硫磺等因素,所以選用青銅來製作。

 

近距離來看來迎觀音之面部表情

 

        即便如此,固定的保養工作還是不能少,每兩年的保養工作都持續的進行著,這次有因緣在短短兩天內,由搭鷹拆架到青銅的保養,能上到與來迎觀音面部同高度俯瞰大停車場的感受相當特別。並且能近距離觀賞來迎觀音的面部,是與平常由下而上觀看相當不同,可以說有被加持的感覺。

 

位於此觀音像足下蓮花座上的刻字

 

        保養後的來迎觀音再度風姿卓越地迎接著來訪的菩薩們,最後要介紹的則是不曉得上到來迎平台的菩薩們有沒有注意到,在來迎觀音腳踏的蓮花台後方,有這樣的刻字:

 

內藏法寶 - 大乘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悲心陀羅尼經

 

        透過這內容,我們得知在這尊菩薩像內有著這些經典,在此之前,透過菩薩的告知,找到《法鼓山故事》內有提到大殿三尊佛像內藏有經典,是當時邀請書法名家、書法愛好者,以及平素有鈔經習慣的信眾,各自鈔寫,共收有七十七卷,分別裝入大殿的三尊佛像內的。

 

與來迎觀音相同高度所俯瞰之大停車場全貌

 

        至於山上其他的如開山、祈願、來迎等觀音像中是否也一樣,並沒有文獻紀載,而來迎觀音直接刻在菩薩像上,也讓細心的參拜者或許可以有新的發現。

 

 

arrow
arrow

    notalk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