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也奇妙,近來在網路上看到一則短片,內容介紹的是日本國寶級宮殿木匠 – 小川三夫先生。想到了從僧大畢業後,自己在僧團中領職雖然主要是輔導音響設備相關的執事,但也花了許多時間在本山的營繕養護的執事上。

 

 

是否因過去所學與土木工程相關的經歷有關,我不曉得,但也想到了剛領職沒多久看到一部蠻有意義的電影 -《火天之城》。

 

一般看這部電影名稱的人或許想到的是叱吒日本戰國時代的織田信長以及其所所下令建造的安土城。事實上,這部片是改編於直木賞作家山本兼一的作品。

 

 

之所以會提及《火天之城》這部電影及一開始講的日本國寶小川先生,實際是在維護本山寺院時有所感觸。一般說來,從無至有的興建一座寺院,乃至像影片中這樣建造一座城池,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時則不是我們能想像的,過程中累積多少人的心血、付出,最後才能得到硬體建築,或許是身在我們這個世代無法輕易理解的。

 

成為棟樑的過程

 

《火天之城》深刻的將建造安土城工匠們如何萬眾一心給具體的描寫出來,或許就是這部作品吸引人的地方,我不太確定作家山本先生在創作小說時是否有參考過像小川先生這樣在日本宮大工的生命經驗,在小川三夫先生《棟樑》這本書中,就深刻描寫他如何進入這行,而當初接受的訓練如同上影片所說的:

 

"木匠的工作不是依賴文字與數字,而是靠手與身體的記憶。"

 

在書中甚至提到:它們浸入人的身心,在身體裡留下了記憶,使身體亦具有思維的能力。

 

 

但這份工作並不是只是一個具有天份,或靠努力而能趕上的木匠就能獨立完成的。工作場域當中常有數十名共同生活,一起努力的夥伴,而每個人的技藝水平都不同。小川先生比喻山中的樹木從來都沒有相同的兩株,所以人也是。

 

以不同方式生長發育,所以人與人所特有的性格天資也都不同。因此,成長的過程也就會不同,過程中知識的記憶、技術的掌握、感覺的形成,是一條漫長的路,所以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當老弟子就會讓出領頭者的位置,就是新人獨單一面的畢竟之路。

 

小川先生在《棟樑》這本書內所講的,讓我覺得這也是一條修行與修心之路。

 

水月道場的可貴及挑戰

 

再回到《火天之城》所描述的安土城真正的歷史事件上,這座當時聞名一時的城池,也不經時代因緣的考驗,化作一美麗的灰燼。

 

在維護本山的過程中,我深感因緣聚合的難能可貴,並且我也對於道場永續經營感受深刻,再前幾篇文章中,曾分享自己參與「寺院是座博物館」研習營中,針對文化財的保護相關議題。或許對於已經存在世上許多宗教寺院來說,法鼓山世界教育園區的建築是相當新的,不過,在領職以來,恰好碰到重大修繕的工程,就覺得建築的落成只是某個階段的結束,接下來,卻是另一個新的開始。

 

當然,比起硬體,住在裡面的人乃至我們團體的理念與行事是核心,不過若沒有外在物質界的具體展現,將無法長久,比如未來的人若要感受我們這時代的精神、文化,除了透過文字乃至影像的記載之外,我想最直接的就是親身到實地的園區走一遭,體驗這邊的環境氛圍了吧。

 

那麼,即將延續數百年乃至千年的硬體,也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如果我們能好好的保護乃至透過其中學習與傳承許多經驗與理念,那麼它將也是我們培養人才活生生的教室,就如同小川先生那樣年輕時,透過對古寺院的崇敬而找到生命方向,並承接了上代人的經驗與傳承。

 

延伸資料:

日本的棟樑

看日劇《火天之城》 遙想阿房宮| 看雜誌

安土歷史散步風景

映画評論_火天

 

arrow
arrow

    notalk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